22

2024.08

— 分享 —
二十四节气丨夏未央,处暑到,这份衣食住行养生指南请查收
浏览:1765次时间:2024.08.22

·吕本中

平时遇处暑,庭户有馀凉。

乙纪走南国,炎天非故乡。

寥寥秋尚远,杳杳夜光长。

尚可留连否,年丰粳稻香。

 

处暑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 “处暑”表示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,也就是到了高温天气“三暑”之“末暑”,表示炎热的夏天将从这一日逐渐结束。需要注意的是,暑热消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处暑过后,气温逐渐下降,日夜温差逐渐增大,但白天气温仍较高。处暑后如何进行养生,让自己更健康呢?

 

早睡早起,缓慢添衣

处暑节气后,生理上人体出汗明显减少,水盐代谢功能逐渐恢复平衡,机体进入生理休整阶段;同时此时正处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,易生“秋乏”。 人们起居应相应调整,要早睡早起,保证睡眠充足,最好比夏季多睡一个小时。午睡也是处暑时节的养生之道,通过午睡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,有利于缓解秋乏。

俗话说:“春捂秋冻,百病不生。”处暑后,气温逐步降低,早晚皆有凉意,切不可急着添加衣物。反之,稍微“秋冻”一下,可以促进新陈代谢,增加产热,提高身体御寒能力。当然,要注意脖颈、腰腹、脚部做好保暖工作,保证体内阳气运输正常。对于年老体弱及患慢性病的人群,不适合“秋冻”养生法,则需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,并定期监测血压。

健脾祛湿,滋阴润肺

处暑仍在三伏之中,尚未完全摆脱长夏季节,暑热之气较盛,“长夏主湿,脾主长夏”,暑热侵袭容易导致脾虚生湿,而暑必夹湿,湿邪最易困脾,容易出现肠胃不适如腹泻、食欲不振、乏力等。因此处暑时节要注意健脾养胃,可选择一些“补而不峻”“润而不腻”的平补之品,饮食清淡适度、饥饱适宜,多吃一些健脾益胃祛湿的食物,如山药、扁豆、红枣、小米、荷叶、冬瓜等;同时也要重视养护脾阳,少吃一些伤脾胃的食物,如过食寒凉瓜果、冰淇淋、冷饮等。

处暑前后降雨减少,天气干燥,此时尚有夏末之余热,燥与热合,侵犯人体,易灼伤肺津,耗气伤阴,易出现咽干不适、鼻燥口干、咳嗽少痰、大便燥结等症状,还可能引发感冒、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。此时可适时食用益气养阴、润燥生津之品,如百合、山药、太子参、银耳、蜂蜜、秋梨、萝卜、鸭肉等,以养阴润肺。

安神定志,切忌悲伤

时至处暑,自然界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,中医学上也有“秋应于肺,在志为忧”,人们易触景生情而产生悲伤的情绪,不利于健康。因此处暑时要注意收敛神志,使神志安宁、情绪安静,切忌情绪大起大落。“目不乱视,神返于心,乃静之本”,可通过闭目养神的方法,即每天闭目静坐半小时,眼睛自然闭合,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;平时也可通过听音乐、练习书法、钓鱼等方式以安神定志。

坚持锻炼,缓解秋乏

处暑时节在运动方面应以“养”和“收”为原则,多进行舒缓、柔和的运动,以排除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,也可有效缓解“秋乏”。运动时间宜选择早晨和傍晚,程度以“不累”为宜。宜进行慢跑、八段锦、太极拳、五禽戏或做呼吸吐纳、扩胸运动等锻炼,以似有汗出但不疲倦为度,避免大量汗出而损伤阳气,只要能够达到改善身体血液循环、促进身体新陈代谢的效果即可。

 

推荐药膳

沙参玉竹老鸭汤

材料:北沙参、玉竹、百合各30克,老鸭150克。

做法:将北沙参、玉竹、百合、老鸭分别洗净,鸭肉用开水焯一下;所有食材一同入锅,加水适量,武火煮沸后,转成文火炖至鸭肉熟烂,加盐调味即可。

功效:养阴润肺,益胃生津。

银百秋梨羹

材料:银耳10克,百合10克,秋梨1只,冰糖适量。

做法:将秋梨洗净去核切小块,加入水发银耳及百合、冰糖,放入锅中加水蒸1小时后,食梨喝汤。

功效:滋阴润燥、止咳化痰。

柠檬菊花茶

材料:鲜柠檬60g,菊花10g,蜂蜜适量。

做法:将柠檬洗净切片备用;水烧开后放入柠檬、菊花,用小火煮5分钟;开盖捞出柠檬、菊花,在茶汤中加入蜂蜜即可饮用。

功效:疏风清热,平肝明目,滋阴润燥。

薏苡仁粳米粥

材料:薏苡仁、粳米各100g。

做法:将粳米、薏苡仁洗净后浸泡一会儿,一起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煮开,转为小火慢煮至粥粘稠后,加入少许的白糖搅拌至融化即可。

功效:健脾养胃,排毒祛湿。

版权所有:太阳集团1088vip - 澳门太阳app官方版 闽ICP备17022442号-2 网站建设:海西天成 太阳集团1088vip